您现在的位置:中考宁波站 > 重点高中 > 鄞州区 > 正始中学 > 正文
来源:宁波中考网整理 2013-09-05 20:37:08
(一)雄 起 横 中
(1956—1966)
1956年7月,徐振华任校长,桑文磁任副校长。1957年6月,建立鄞县第二初级中学党支部,徐振华兼任书记。1958年,学校始办高中,招生范围为横溪、大嵩、钱湖三个区。当时全校11个班级,500余名学生,学校规模迅速扩大。是年,在正始楼东面建造“工字形”平房教室六间,面积538平方米。
1958年学校贯彻毛主席提出的“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的党的教育方针,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教育大革命,诸如“三结合”教学原则,课堂教学试验与改革,自制教具等等。学校大搞勤工俭学,办起了三场——工场、农场、畜牧场。当时学校办起了大小工场五、六个,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到梅岭邬姚、栎斜水库附近辟地垦荒。仅学校周围山地、水田就达四、五十亩。学校自备耕牛、渔船,牧场养猪近二百头。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民不饱食的困难时期,学校却能做到经费充裕,粮食、蔬菜自给有余,的确很不容易,对安定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。但师生劳动过多,教学秩序受到一定影响。
1960年高启凡任副校长,夏保印任党支部副书记,尔后上级又调徐平尔任常务副校长。学校领导一手抓革命,一手促教学成果,始终坚持全面质量观。校长徐振华正确理解党的教育方针,牢牢把握教学与劳动的关系,提倡教学性劳动,寓教学于劳动之中,以教学为中心合理安排学生参加社会活动,保证教学正常秩序,同时对成绩差的学生开展补课活动,使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。在当时头脑发热的“大跃进”时代,校长能坚持全面质量观是很不简单的。由于方向对头,措施得力,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班70%以上学生考入高一级学校或进入军事院校。为此,《宁波报》刊载专题文章,题为“后来居上的宁波横溪中学”。是年学校被评为宁波地区文教系统先进集体。省教育厅副厅长俞忠善来校视察,对学校工作予以很高的评价。
1962年,贯彻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方针,鄞县高中布局要撤并调整,省教育厅经过全面考察后,姜山中学高中部并入横溪中学。
徐振华校长善于决策,善于用人,大胆引进一大批大学下放的高水平青年助教和讲师充实了教师队伍(如吴文烈老师,后又回大学任教,现为浙大教授),又设法要回学识渊博被县教育局长誉为外语活字典的周振岑老师,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,增强教育发展后劲。是年郭沫若先生挥毫为学校题写校名。
从1962年到1966年,横溪中学不论会考、高考成绩都在县内、市内处于领先地位,1965年,不少毕业生考入重点大学,其中郑纬民、王惠明、陈华利三人录取清华大学,董其岳录取复旦大学。展望1966年,充满了信心。学校发展蒸蒸日上,教育质量直追镇海中学,各项工作都处于良好的态势中。
1964年学校男女篮球队在县内双双捧杯,以后女篮又连续三届蟑联冠军。
为满足群众入学要求,1965年9月,在金峨公社开办横溪中学金峨分校,校址潘家祠堂。学校委派陈经纬、任瑞瑜二老师赴该分校工作,由陈经纬负责。文化革命开始后,横中教师回归本校,分校演变为公社中学。
横中雄起,声誉鹊起,徐振华校长成为鄞县众所周知的名校长,学校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。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